台北市的發展源頭,是從現今的大同及萬華區內;古早的艋舺是現在的萬華,大稻埕則在大同區內。不過七十年代後北市發展重心漸往東移,清代及日據時代相當繁榮的西區,地位日薄西山;接著市政府從長安西路遷移至現在的信義計畫區內,政治核心跟著移轉,更代表北市西區的沒落。
北市發跡源頭 人文薈萃
不過因為捷運(板橋線)通車,加上市政府刻意經營,及都市更新成為房市開發新顯學,使得沉寂甚久的大同區房市,出現重新起飛之勢。在討論大同區的發展前景之前,我們仍先回顧本區發跡的歷史及軌跡。
大同區原名巴浪泵,出自乾隆28年(西元1763年)余文儀修訂之《台灣府志》中記載的『大浪泵庄』。道光24年(西元1844年)的文獻中,則首次出現『大隆同』之名,主要是根據區域地形及人文發展而來。後來改稱『大龍峒』,日據時代則為大龍峒町。
當時台北廳所管轄之範圍,即艋舺、大稻埕、大龍峒三區;其中大龍峒轄區甚廣,包含現今之大同、中山區等。1920年開始施行市制,大龍峒即指大龍峒街及牛磨車街一帶。
民國35年2月,國民政府規劃將台北市劃為十個行政分區。當時的大同區,是合併大龍峒町、蓬萊町、太平町、大橋町、河合町;因轄區內有孔廟及大同路(現大同街),為紀念孔子天下大同及國父世界大同的理念,於是配合舊地名,命名為大同區。然當時該區市街建設並無重大進展,民族路以北乃規劃為工業區。
發展東移 近年地位沒落
民國79年北市行政區進行調整,新的大同區則是合併之前的大同、延平及建成等三區,也就是包含了老台北人口中的大龍峒與大稻埕;回顧北市發展史,涵蓋大龍峒及大稻埕的大同區,確實見證了台北城的開發足跡。
民國61年6月,台北市改為直轄市,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指示台北市應著手全面建設,市府旋即實施『萬大計畫』,於民國62到63年間,拓寬哈密街、酒泉街,蘭州街拓寬取直(今大龍街),拓延承德路。加以民間建設亦大力配合,大同區逐漸邁向現代化的領域,區內大片工業區也變更為住宅區。
由於工商業日漸發達,人口快速增長,民國60年代大同區人口一度接近12萬人。然之後北市發展重心東移,本區人口開始外流,至民國70年曾僅剩9萬餘人。之後行政區調整合併,新大同區範圍擴大,人口數才又增加。
雖然大同區現今地位已不若以往,但區內住宅區多,人口密度仍高居北市現行12個行政區的第三位(僅次於大安、松山區)。另外,本區傳統商業活動也仍活絡;南北貨、藥材,布料,電機、五金等市集,目前北市幾乎只能在大同區內的迪化街、延平北路、太原路等地找得到。另外,建成圓環雖改建成效不彰,但許多歷史悠久的小吃攤轉至附近巷弄內繼續營業,至今仍是本區特有觀光資源。
人口密度高,傳統商業仍蓬勃;在這樣的基礎上,區域房市發展又是如何?從附表一、二所呈數據可知,大同區近年房市推案量並不多;即便近年總體房市大多頭,大同區房市熱度仍不算高。
探究箇中原因,主要是大同區開發時間早,可開發素地就有限;加上市容稍略顯紊亂,較難吸引外地客源,一向需靠區內消費者支撐;另外,北市後來發展東移,大同區缺乏更多新公共建設題材。以上原因,都導致區內房市供給量少、行情相對較低。
至於94年通過加速都市更新條例,一直到今年初士林文林苑事件爆發前,都市更新堪稱是北市近期房市發展另一顯學;發展早市容老舊的大同區,自是此項政策推動與發展的重點區域,從先前市府頒布的『軸線翻轉』就可見一斑。當然其推動實況,也左右著大同區房市的發展前景。
以下,我們把時間拉回79年前,以當時行政區劃分為藍本,將現今的大同區細分為舊大同區、延平區及建成區等三區,進行更詳細的行情及推案介紹。
一、舊大同區
孔廟。本區北至中山高,東到捷運淡水線,南至民生西路,西面則臨淡水河,大略是過去舊大同區範圍。本區多為住宅用地,古蹟和學校相當多,最有名的自是大龍街、庫倫街口的孔廟。前文提及的『大龍峒』,指的就是本區。
根據84年北市都發局之規劃,本區的孔廟、保安宮等古蹟,是要和中山區的史蹟公園、台北美術館及圓山遺址等地,結合為所謂的『藝文軸帶』。現階段則納入都市更新案『大龍峒文化園區』執行中。
房市發展方面,本區推案大致位於重慶北路、延平北路三段沿線區域,產品都是約35坪以上,大三及四房的規劃,實際行情則在30萬/坪上下。
94年後,(新莊線)捷運題材開始發酵,加上區內可用建地愈來愈少,小坪數甚至套房產品開始變多。這類個案通常訴求近捷運站,因此多在捷運新莊線大橋國小站至民權西路站間,或淡水線圓山站附近。至於行情,則逐漸漲到近40萬/坪關卡,且愈近中山區者價格愈貴,單價差距甚至可拉到近10萬/坪。
小坪數產品充斥,房市投資風氣過盛,使得約95年後行庫先自行管控風險,央行隨後又針對投資客祭出全面性管制,15坪以下產品貸款難度大增。受到此因素影響,近幾年本區產品規劃,才又逐漸回歸到一般型產品。
此外,由於本區單價在北市中算相對低檔,因此偶見近年北市少有的二、三房規劃,如98年底環河西路「巴黎之星」,99年中承德路三段「圓山敦美苑」,承德路、酒泉街口「啟昇京美術」,都找得到30坪上下的產品。
不過,只要基地夠大且完整,產品規劃仍以中大坪數優先;如94及95年的都市更新案「大同世界」,就仍以中大坪數產品為主;至於價格,第二期開價還在42萬/坪左右。到97年(金融海嘯爆發)中為止,本區合理開價行情仍在50萬/坪以下;只有96年中承德路二段「華固千代田」,曾開出70萬/坪之誇張價格。
98年後北台房市颳起資金行情,本區則歷經一段推案空窗期,99年後才有「皇翔玉璽」直接跳空開出85萬/坪大同區新天價。上述位承德路上的「圓」及「啟昇」案,開價也都超過70萬/坪。不過前述「巴」案位在街廓更舊的延平北路一帶,因此開價不到4字頭,落差甚大。
事實上,近幾年本區及全大同區開價快速墊高,主要是資金追捧,加上隨大安、中山等區跟漲。不過或許因為取得可開發土地愈來愈少,本區近一年推案已不多。承德路上「圓山之御」是今(101)年本區唯一全新推案,開價當然繼續拉高,來到80萬/坪。另外,Q4「皇翔玉璽」成屋推餘戶再進場,均價更開到逼近100萬/坪。
二、延平區
大龍街、酒泉街口。本區大致以民權西路為北界,環河北路以東,重慶北路三段以西,忠孝西路以北所圍成的長條型區域;除迪化街西側有塊狹長型住宅區外,大多都是商業地目。這塊商業區,正是北市發源最早,傳統店家最密集的所在;迪化街的南北貨是本區最大的特色,每到年節前夕,本區總是人聲鼎沸。
然而本區發展甚早,巷弄多顯狹小,道路最寬者也僅8米左右,人車來往頻繁,更顯本區熱鬧,但換個角度看也等於擁擠。由於迪化街之故,本區有約三分之一左右面積被劃定為『歷史街區』。
據此,北市發展早期的古蹟及歷史得以保留,但對區域更新及房市發展來說,就無立基點可言,推案量遠不及上述之舊大同區。儘管如此,本區推案平均價格仍略高於舊大同區,主因則是本區多為商業區。後來整個大同區跟漲明顯,本區也不例外。
如95年中天水路的「天水錄」及「天水華亭」,當時開價都在35萬/坪上下;但98年在地知名建商推出的「三豐鼎極」,就直接開出70萬/坪高價。只不過,三豐案為大坪數產品,基地又在幹道角地上,上述兩個天水路推案則是中小坪數。同年天水路「Twin站前君品」以小坪數為主力,開出75萬/坪,才算是真正說明本區單價跟漲的情況。
之後本區也出現短暫推案空窗期,今(101)年才又有新案,有天水路、延平北路口的「鼎高」及華亭街的「原風景」,都直接開到80萬/坪;也位華亭街的「華亭樹」,更開出83萬/坪之本區新天價。
上述三案特色都是基地不到百坪,產品規劃受限,但照樣開出8字頭高單價。基於本區並無任何實質新建設,上述推案基地位置完全談不上利用大橋頭站聯外,可知漲到此等價位,唯一理由就是資金行情與跟漲。
三、建成區
京站。本區大致為民生西路以南,重慶北路以東,淡水捷運線以西及鄭州路以北區域;面積是三區中最小,但人口密度居三區之冠。因為最近中山區及台北車站,且有淡水線雙連及中山兩站行經,因此平均行情是大同區最高。就拿93年前後來看,舊大同區當時行情尚未突破3字頭,但本區同期推案開價就已來到35萬/坪。
前段曾提到,由於捷運話題發酵,舊大同區曾出現不少套房推案;而在整個大同區裡,此類個案其實是本區數量最多,開價也最高,94年前後,這些套房或小坪數推案開價,就已衝到40萬/坪以上。
本區近年最特殊推案,是台北車站特定區內交九轉運站大樓的地上使用權案「京站」。「京」案規模達80億,可售戶978戶產品有住家套房,二、三房及挑高三米六辦公室,開價37.5萬/坪。
「京」案除規模頗大外,特殊處更在於土地所有權為台北市政府持有,地上權則歸開發商日勝生活科技另組之『住易實業』所有;故本案真正賣的,是地上權長期使用(租賃)契約。這是因為北市府在與投資建商日勝生簽訂合約時要求,交九用地地上權不能分割販售,才誕生如此特殊的產品。無論如何,「京站」這種地上使用權產品,確是台灣房市頭一遭,因此首推時創造不小話題。
近年大同區房價跟漲,本區當然不例外。97年「京站」再推少量餘屋銷售時,開價就已漲到50萬/坪;98年中「中山M1」開價則直接跳到70萬/坪,隔年「Q1美行館」牌價再拉高到80萬/坪,是「皇翔玉璽」之外,當時全大同區次高。
100年本區價格更是三級跳,年初進場,面建成公園的「森冠」,直接開出96萬/坪表價,當然改寫全大同區單價新高紀錄。今年Q1,正臨南京西路的「富貴百代」,再開98萬/坪新天價,將整個大同區的跟漲氣焰燒到最高點。
大同區行政中心。就都市發展來說,發展模型不外乎兩類,一是向外擴張,二是內部重建更新。而雖然喊北北基合併的聲音從沒消失過,但從新北市正式升格後,大概注定台北市的範圍,將不會有大幅度變動或擴張。
因此內部重建,也就是都市更新,不啻是北市未來發展向上提升的重要手段;對於可用建地幾稀、市容老舊,但許多歷史建物又有保存價值的大同區來說,都市更新更是必須要走的發展模式。
應該也是基於相同的出發點,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在民國84年提出『大同區都市在發展規劃設計之研究』,對於本區再發展,提出了六項結論(方向)【註】。不過近期大家更耳熟能詳的,則應是馬英九於台北市長任內提出的『軸線翻轉』。
然而,除了淡水捷運線兩側區域開放空間再造,有些成績顯現之外,將本區古蹟資源與中山區北美館等結合的『藝文軸帶』,還在房市業者訴求之未來題材階段,軸線翻轉政策更被認為是失敗收場,結果和建成圓環如出一轍。
至於民間推動的更新事業,不只大同區,整個大台北,至今仍留於點狀式改建,完全不成氣候,更別說業者因勢利導,使更新急切性相對稍低的大安、信義區,近年更新案件遠多於大同、萬華區;如今又發生文林苑事件,官方投鼠忌器,修改條例、提高整合門檻。可預見的是,未來都市更新推動將更加困難。
看來,未來大同區房市暨都市發展,唯一較能期待的題材,大概只剩台北車站特區開發。然而回過頭來,本特區開發至多也是讓本區南緣受惠,況且特區核心之雙子星大樓開發案已四度流標。此外,大稻埕歷史特區限制也不可能全面解除。因此,即便推動成績甚差,大同區仍需靠大型公辦更新之落實,才可能展現嶄新風貌,房市發展也才有實質利基點,否則近年跟漲上來的房價,仍將潛藏泡沫成分。
【註】大同區再發展之六大結論及方向:
1.總體形象-山水、人情、新生活
2.大同區北部核心,圓山車站地區之再發展-西接孔廟、保安宮,東接史蹟公園、北美館,形成一極具特色之『藝文軸帶』
3.淡水河親水設施與大同區都市設施聯合整備
4.大稻埕再發展必與其歷史文化資源不可分
5.台北車站地區再度負擔都會業務管理中樞及百貨商圈之中心機能
6.以捷運淡水線之地面開放空間帶,作為大同區東側商業及居住機能再發展之核心引導幹線
新聞來源:住展房屋網www.myhousing.com.tw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